党团建设

现代化征程,青春当挺膺——云南工商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动员青年为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力量,2025年7月17日,云南工商学院组建“绥江生态守护者”实践团,奔赴昭通市绥江县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十二名青年学子走出课堂、走入乡村,在金沙江畔书写青春答卷。



此次实践以“绿色长江·青春护航”为主题,锚定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红色教育的方向,通过校地结对、实地探访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绥江的乡村角落与红色阵地。怀揣着助力家乡发展的热忱,队长范玉林带领队员们一路走来:从田间学唱非遗“打鼓草”,到江畔打捞垃圾守护生态,再到烈士陵园传承红色基因,每一步都在绥江大地上留下了温暖的青春足迹。这段旅程,既是一场守护长江生态的实践行动,更是一堂扎根大地的行走思政课——让年轻的身影与乡土同频,让成长的力量与时代共振。


第一站|校地结对,锚定实践方向

云南工商学院校团委杨副书记与共青团绥江县委金书记共同出席校地结对签约仪式,不仅明确了本次实践活动的具体路径,更搭建起一座高校服务乡村的坚实纽带。签约现场,双方围绕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红色教育等实践内容展开深入交流,逐一敲定五日行程的细节安排。每一项都紧扣乡土需求,力求让青春力量精准对接乡村发展的脉搏,让高校资源真正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第二站|非遗传承,触摸文化根脉

实践团走进中村,专程探寻“打鼓草”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田埂之上,队员们围在非遗传承人身边,跟着节奏学唱那首饱含劳作气息的山歌,歌声里仿佛能听见往昔田间的热闹与活力。午后的五福小学暑托班里暖意融融,队员们为留守儿童讲起垃圾分类的知识,用生动的讲解播撒下环保的种子。随后,大家来到绥江职业中学,亲手体验竹编技艺的精妙——指尖穿梭间,竹条渐渐勾勒出器物的轮廓,让人深深沉醉于传统手艺的魅力。从田头的“打鼓草”山歌到指尖的竹编纹路,队员们真切体会到:这些不只是流传的民间曲艺、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承载着金沙江畔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第三站|生态守护,践行绿色使命

实践团在四角田启动“清河”行动,队员们沿着河岸细致清理杂物,又俯身采集水样、检测数据,像为绥江生态做了一次全面“体检”。随后走进新滩一号农业基地,大家认真探寻青年返乡创业的“留”量密码,着力挖掘当地“半边红”李子的独特风味与发展潜力,希望让这份乡土美味走得更远。午后队员们分赴村落各处:向村民递上环保倡议书,用通俗的话语讲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等日常环保知识;来到石龙村委会,拿起画笔绘制主题墙绘,让文明理念顺着色彩的脉络,悄悄融入乡村的肌理之中。




第四站|红色铸魂,传承初心力量

实践团一行走进绥江县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间,队员们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低头默哀的片刻,时光仿佛凝住了重量。随后,铿锵的入团誓词响彻园区,每一句都叩击着心门。杨绍廷、苟悦彬等烈士的事迹如在耳畔回响,恍惚间似有跨越时空的共振——仿佛与先烈并肩而立,一同感受那段烽火燃遍山河、热血铸就丰碑的岁月。实践团的脚步接续着红色的足迹前往绍廷村,走家串户,细致讲解助学政策,认真记录困难家庭的情况,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是对“守护乡邻”这一红色基因的无声延续。




第五站|实践升华,书写青春答卷

行动后的复盘会上,众人围坐畅谈,细数此行的收获——不仅是清理出的几袋垃圾,更是对生态保护的深刻认知。杨雅楠老师望着年轻的面孔鼓励道:“把青春的热忱,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这才是最动人的成长。”队员陈金曦眼里闪着光,轻声却坚定:“这段并肩守护江河的日子,就是实践赠予青春最珍贵的答案。”




未来,云南工商学院将继续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抓手,持续推动“大思政课”走向基层、走进生活,推动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本领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青春能量。

相关文章
云南工商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地址/Add:云南省昆明市

邮编/Zip:651700

电话/Tel:0871-67978799 67978800

版权所有 © 2025 云南工商学院 云教ICP备1206028号 滇ICP备17000571号-2 滇公网安备53012702000031号